首页动态
     
   驰而不息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通讯员:张振       责编:刘涛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4-10-22 10:29:41
 

日前,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一定牛彩票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要求,系统总结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进展,对下一步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会上指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找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痛点、堵点和关键点,敢于闯入“深水区”,以时不我待的工作状态,以下足“笨功夫”、获得真本领的工作作风,驰而不息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工程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战略支持,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是时代之需求、教育强国建设之要求,也是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

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还面临一些痛点和堵点。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来袭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全面提高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亟须在宏观维度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在微观维度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在制度维度构建学生、教师、学院、校企合作和区域合作等标准体系,从而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

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重点在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要积极倡导并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制定,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同时,鼓励头部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利用其在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方面的优势,为工程教育体系注入鲜活的行业智慧与实践经验。鼓励企业向工程硕博士提供开放多种产品和技术研发项目,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并应用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而非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研究真实的问题,开展真正的科研,产出真正的成果。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工程观念,培养学生解决真实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助力其成为行业领军人才,进而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结构,通过建设关键领域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和产业需求导向的课程教材体系,重构与整合必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此达成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注重课程体系通专融合,强调学生视野思维的广阔性与专业知识的前沿性。通识课程的目标是开拓学生视野,延展知识广度,促进学生以多学科视角探索思考工程问题。专业课程强调科学知识前沿性,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思维。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可以达成学生创造思维与工程思维并行培养的目标。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在各类课程中注重运用项目式教学、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方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工程实践兴趣与发展潜力。

强化立德树人理念,构建学生、教师、学院、校企合作和区域合作等标准体系,研制和修订工程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团体标准,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体系框架,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在学生、教师和学院标准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工程思维等,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数字素养,将工程伦理教育有效融入培养过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有效支撑,从而培养出服务国家、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制定工科教师准入标准,引导高校、学院将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与能力作为教师准入条件之一。基于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职业要求,构建校企共培共建师资队伍模式。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合作与区域合作标准,实现实习与就业的对接,开展项目合作,引入行业导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下,驰而不息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还应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谋划和推动。全面提升中国工程教育的全球影响力,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走向世界,推动已建成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走出去”,推动工程教育中国标准融入世界标准,从而在全球工程教育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2日第02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10/22/content_144741_17912197.htm



 
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盐城工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