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第二届长三角小龙虾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科技论坛在盐城召开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总体上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恢复性增长,其中2022年小龙虾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养殖面积2800万亩、养殖产量约300万吨,养殖产值约为900亿元。我国长三角地区安徽省、江苏省小龙虾养殖面积在全国排名第2和第4,养殖面积突破1000万亩,在我国小龙虾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推进长三角地区小龙虾产业政府、高校、研究所、企业间政产学研合作,促进小龙虾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5月20日,酝酿已久的第二届长三角小龙虾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科技论坛在“东方湿地之都、仙鹤麋鹿之乡”美誉的盐城盛大举办。论坛由盐城工学院、长三角(盐城)小龙虾产业科技与人才创新联盟、江苏现代农业(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体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主办,现场聚集国内水产养殖领域政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优质企业代表及来自全国各地小龙虾养殖户超400人,中国水产学会科学养鱼杂志作为唯一媒体支持受邀参会。通过论坛的举办,为长三角地区小龙虾产业政府、高校、研究所、企业间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平台,交流和探讨了小龙虾养殖研究的新成果、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及成功养殖案例,共谋小龙虾产业未来发展,这也是第二届长三角小龙虾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科技论坛的意义所在。
盐城市政协副主席丁成致辞
盐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晓钢致辞
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孙新建致辞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焕根致辞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书记、校长孙永龙致辞
联盟理事长、新希望六合水产管理部总经理陈勇致辞
★专家主题报告★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现代农业(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陈焕根研究员:江苏省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陈焕根在会上向大家介绍,2021年我省小龙虾养殖面积315.33万亩,产量29.74万吨,名列全国第四,产值108亿元。其中稻虾种养170.29万亩、虾蟹混养79.79万亩、藕田养殖39.20万亩、池塘主养22.93万亩,形成了“稻虾为主、多元发展”小龙虾生态养殖发展格局。在稻虾生态综合种养的基础上,创新了独具江苏特色的“虾蟹混养”兴化模式、“一藕二虾三高藕虾模式”“稻田无沟化养虾” 等一大批新模式。研发并推广了小龙虾“繁养分离”“小龙虾苗种早繁”“棚田接力养殖”等多项新技术。实现了从大养虾到养大虾、养早虾的转变。
但陈焕根也表示江苏省小龙虾产业存在的问题,一是良种业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病害防控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加工产业规模亟待进一步扩张。陈焕根认为,应加快新品种选育与良种体系建设,加快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刘兴国研究员:水产养殖水污染及其生态工程化治理
谈及水产养殖的水污染,刘兴国说,换水率3~13.4米3/千克鱼,大宗鱼养殖年换水2.5~4次,蟹1次。淡水养殖中每生产1千克的渔获物可产生162克有机废物,其中包括50克蛋白质,31克脂质,81克碳水化合物,其废物将会产生30克总氮、7克总磷。池塘污染物输出通量依次为CODMn、TN、NH4+-N、NO3--N、TP 和 NO2--N。其中 CODMn和TN的输出通量约占总输出通量的 88.1%。随后,刘兴国分享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池-坝”模式、渔农结合、流水槽模式、池塘底排污、“集装箱+池塘”模式、陆基工厂化等模式。他建议,系统生态化、设施工程化、生产工业化,提高物质能量利用率,建立低碳减排智慧化生产方式。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黄燕华教授:广东饲料产业概况及昆虫饲料原料研究与应用进展
黄燕华介绍,2012-2018年,广东饲料持续稳定增长,2019年产量下降,2020年饲料产量开始恢复,2021年增长到3573万吨,2022年3527万吨,略有下降(-1.3%)。其中水产饲料805万吨,增幅较大,同比增7.5%,占比22.8%。但广东饲料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原料资源短缺、长期依赖进口和外调,土地、人工等生产成本高,环保要求高、经营压力大。黄燕华表示幼虫可作为水产饲料的一种优质蛋白原料应用。黑水虻原料在淡水鱼、海水鱼以及虾蟹等水产动物饲料中应用不会影响动物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提高生长性能、促进摄食、改善品质、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的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双水双绿研究院顾泽茂教授:小龙虾绿色养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顾泽茂表示,湖北小龙虾总产值1400亿元,养殖业产值500亿元,养殖总产量92.5万吨,总面积达 1000万亩,稻田养殖面积850万亩。小龙虾需要“富养”,不能“穷养”。小龙虾对食物及养殖环境的需求:很适合在稻田中养殖。谈及水草,顾泽茂认为浅水栽草,深水养草,水草的生长随水位上升而生长,故需要水草长快,加水提高水位;水草养护从根部开始;“不栽早,不赶巧”。草多、烂根情况,应该移除多余的草,直接捞走,做好底改和调水,水体给肥、保持肥力。防止水草腐烂,水草晚栽,与放虾苗最好同步,水草栽种稀疏,水流通好,通透性好,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水深控制好,高温水深些,水体透明度控制好,可以考虑做防晒网降温保草。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家宏研究员:稻田小龙虾错时繁养关键技术
张家宏认为,稻虾田水稻选择“高富帅”品种,高杆:1.4~1.6m;高抗:抗病虫;高产:1200斤;富:米质优良、食味纯正、营养丰富;帅:后期挺拔、杆青籽黄、熟相好。“高富帅”水稻的株高比常规水稻高40~60厘米,“高富帅”水稻深度淹水的稻根强壮有力富有弹性。未来市场宠儿是高端成品虾、虾苗、种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刘波研究员:虾蟹发酵功能饲料的创制与应用
刘波表示生物酵饲料加工能耗低,预消化作用,降低抗营养因子、发酵产生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酶,发酵产生各种酯类、醇类、有机酸类,发酵产生益生菌和代谢产物等促进健康肠道,发酵产生酸、肽、氨基酸等螯合矿物质,提高矿物质利用率。投喂20%~30%生物发酵饲料后,提高了罗氏沼虾消化酶及其抗氧化作用,促进了生长,养殖水体中的pH、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具有稳定生态的作用。添加25%发酵饲料显著增加日本沼虾增重率,降低饵料系数;投喂发酵饲料总体增加了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了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1%发酵辣木叶可提高小龙虾生长性能、肠道消化能力、抗氧化能力。发酵饲料试验塘青虾总产量475千克,对照塘总产量409千克,总产量提高了16%。最后,刘波总结了5好”健康养殖新模式。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志强研究员:小龙虾育种工作进展与繁养关键技术
许志强向大家介绍了小龙虾主要养殖模式,秧苗返青后,进行稻-虾-蟹、稻-虾-鳖、稻-虾-鱼或稻-虾-鸭等共作种养生产。稻-虾-鳖:每亩放养规格400~500克鳖种20~30只;稻-虾-鸭:每亩放养20日龄幼鸭10~12只。“稻+虾+N”模式清除稻田残虾,实现“繁养分离”,同时又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种养效益。虾蟹混养模式(放养抱籽虾模式—兴化模式)。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薛晖研究员:克氏原螯虾主要病害的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
薛晖表示,在小龙虾养殖田块或塘口,以5~7只/亩标准投放中华鳖,通过捕食“病、弱、残”虾,阻断小龙虾的种内蚕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WSSV在小龙虾群体内的传播。低溶氧胁迫与小龙虾WSSV发病具有重大的因果关联, 改善小龙虾养殖环境,提升小龙虾养殖水域的溶氧水平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尤其要关注商品虾捕捞地笼的缺氧问题。完全废弃捕大留小的过时理念。加强饲养管理,投喂全价颗粒饲料,提供克氏原螯生长期所需营养,提高螯虾的综合抵抗力加强养殖塘口的水质调控,为螯虾的生长繁殖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添加非特异免疫刺激剂,增强螯虾的机体免疫能力,在疾病高发季节,合理投喂部分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可一定程度上减轻螯虾的死亡率。
盐城工学院王爱民教授: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营养需求及饲料投喂技术
王爱民表示,未来2年,小龙虾饲料市场有望突破200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王爱民建议小龙虾营养需求(建议):小龙虾需要“富养”,不能“穷养”。蛋白质,种虾、稚虾34%~36%;幼虾32%~34%;成虾30%~32%。脂肪,种虾、稚虾7%~8%;幼虾6%~7%;成虾5%~6%。蛋脂比,蛋白质:脂肪=32%:6%。蛋糖比,蛋白质:糖类=31%:33%。糖脂比:糖类:脂肪=34%:6%。胆固醇0.5%。雨生红球藻0.6%。虾青素50-100ppm。 钙:磷:(1.5~2.0):1;钙1.0%~4.0%;磷1.0%~2.0%。种虾、稚虾植物性:动物性蛋白:40%:60%;幼虾为45%:55%;成虾为60%:40%。重视小龙虾生理特点与营养需求。 用好料,富养虾,早出虾,出大虾。全程用专用配合饲料,注意开口饲料。不同生长阶段饲料粒径不同,要有所区分。蛋白质需求跟生长阶段、水温、养殖模式等有关,适宜需求,不是越高越好。颗粒配合饲料、膨化饲料、发酵饲料搭配投喂。小龙虾肠道短,有胃,每天傍晚投喂1次。注意饲料中动物、植物性原料平衡。饲料投喂套餐及模式,绿色养殖模式。小龙虾底栖、游泳能力差,选用沉性配合饲料。面临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开发新型饲料原料。
新希望六和水产管理部陈勇总经理:立足长三角 打造龙之梦
陈勇认为,小龙虾的逆袭之路,模式方面,推广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体系方面,加快小龙虾良种选育和苗种繁育体系建设;饲料方面,专业化饲料精准营养研究与应用;产业方面,补齐长三角地区加工业短板。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宋光同副研究员:安徽省小龙虾养殖模式发展与创新
宋光同介绍,安徽省出台《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产业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并进入调整期,缺乏技术经营户逐渐退出,技术优良者获得进一步发展,2022年安徽省小龙虾养殖面积达622万亩,总产量达55万吨,位居全国第2。计划2025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800万亩。安徽主要养殖模式发展与创新(养殖)有全椒县“369”虾禾稻虾连作模式,霍邱三流稻虾连作模式,稻田小龙虾繁养分离模式,一稻三虾模式,稻虾鱼(鲢鳙、鳜鱼)连作共作模式,稻田小龙虾、罗氏沼虾连作共作技术,稻田虾鸭连作共作技术。
淮阴师范学院常国亮副教授:无沟化“一稻一虾” 种养模式管理要点
常国亮认为,无沟化一稻一虾水稻种植面积不减少,稻田工程简易,基础建设投放少:不挖沟,只需加高、加固田埂,设置防逃设施,繁育分离,以养大虾为主,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充分晒田,方便稻秸处理、高温时无需管理小龙虾,效益稳定,风险较小。有环沟稻田不建议推平环沟!
渔美康集团小龙虾技术蒋龙强总监:小龙虾高效生态养殖创新模式
江苏三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朱延海经理:小龙虾养殖技术关键点与应对措施
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褚衍伟高级配方师:胆汁酸在虾蟹上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泰州市澳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顾伟虾蟹配方师:澳华助力小龙虾养殖模式升级
长沙兴嘉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王赏初博士:微量元素在水产饲料中的创新实践
江苏溢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苏永腾总经理: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中的炎症管理
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曾胡龙产品经理:天然色素和水飞蓟素在小龙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江苏海普瑞饲料有限公司李嫔技术总监:海普瑞在小龙虾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盐城工学院海生学院副院长彭斌教授宣布下一届主办单位
下一届主办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刁恩杰发言
交旗仪式
★精彩花絮★
长三角(盐城)小龙虾产业科技与人才创新联盟新增副理事长单位铜牌授牌
盐城工学院企业产学研合作集中签约仪式
盐城工学院第三届西伏河龙虾科技节启动仪式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属于科学养鱼杂志社
作者:科学养鱼
本期编辑:孙中勇(微信号zhongyshehe,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